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郑胜宁
黄杨木雕为心之所向,“新奇独变”展艺术魅力
——访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郑胜宁

2006年5月20日,乐清黄杨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清黄杨木雕起源于元代,在近代达到发展顶峰,它代表着温州乐清悠久的文化历史记忆,是民间艺人对外交流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形式。1953年,第二代黄杨木雕大师王凤祚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黄杨木雕的教学和创作工作。1971年,郑胜宁拜王凤祚为师,因此,黄杨木雕就在杭州落地生根。郑胜宁创办的杭州郑胜宁雕刻艺术研究所作为传承非遗的基地,担起了杭州木雕雕刻技艺的传承重任。不断发掘培养人才,重视言传身教,将这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郑胜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杭州木雕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名誉主席。1996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4年11月,荣获“中国根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201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桃园三杰 共创大业》

《卓乃湖》

《弘一法师》

《磨药工》

《袁隆平院士》
锐意创新,独创佳品
黄杨木,被称之为“木之君子”,质地坚韧,光洁细腻,非常适合精雕细刻,是制备黄杨木雕的重要材料。乐清黄杨木雕,是一种观赏性的圆雕艺术,受黄杨木材料直径的限制,利用拼接手法使单个的人物型拓展到有多人的故事情节中,使黄杨木雕作品的精致细腻、刀法清澈,质感如牙雕制品等优点凸显出来,突出雕刻技法的表现力与工艺美,既保留了黄杨木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以及树木自身的纹理、疤节等自然美,同时又通过工匠的艺术加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是天然美与人工美的产物。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共称为“浙江三雕”,也是乐清国家级非遗项目“五朵金花”之一。
郑胜宁,1943年出生在浙江温州乐清市象阳镇,他与乐清黄杨木雕艺术的结缘是因为他的叔叔郑祥奎。他的叔叔郑祥奎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民间艺人,并且是近、现代乐清黄杨木雕发展过程中除王凤祚、叶润周外,深受尊重与认同的木雕匠师,在他的熏陶下,郑胜宁对黄杨木雕一见倾心,无法自拔,并在1958年考入了黄杨木雕厂当学徒,期间他在王凤祚影响下继承了细腻,柔美的王家木雕风格,并且勤学好问、刻苦努力,下班之后仍不放松,独自留在车间里继续琢磨,一门心思投入其中,一发不可收拾。随后,他被选送参加由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和浙江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三雕研修班学习,以此开始了融会中西,博古创新的艺术生涯。曾赴加拿大、美国、日本、法国等11国考察访问、学术交流、技艺表演,并且从艺六十余年,一直秉承和发扬优良民族传统文化。期间他锐意创新,尤其擅长人物、动物雕刻,而且在名人肖像、当代生活题材、历史题材、根艺雕刻及室内外雕塑艺术领域,均体现出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开辟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精品层出不穷。而且他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黄杨木雕融会贯通,而且也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使他的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和独特风格,其中代表作《鲁迅》、《孩子,老师的生命》、《神医华佗》、《弘一法师》等作品,均属一流,在木雕艺术行业内外享有盛誉,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木雕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美术馆等各省级博物馆和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郑胜宁的作品大气、传神、精巧、自然,50余件作品获全国金奖、银奖。其中《弘一大师》在2003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首届精品评审会精品; 他创作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被弘一法师传奇的人生、超凡的才气、律己的人品和一丝不苟的做人文化所折服,他说过弘一法师就像一座生命的灯塔,能带来力量,给予安慰,他觉得很多人会有同感,所以他认为这是他艺术生命里必须要做的事情。
作品《三十六行》曾在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艾琳·国际工艺精品奖”金奖,其作品取材于民间的36种传统职业:“一耕二读三打铁,四五航船磨豆腐,六木七竹八雕花,九纺十织织布郎……上行下行三十行,行行总出状元郎。” 通过新颖的构思和娴熟的手法及技巧,重塑那些逐渐在历史发展中淡出我们视野的劳动者,当初为了创作这一系列作品,他强调要深入基层才能做出来,于是他不仅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而且特意走访相关行业并亲身体会。该系列作品一经展览就广受好评,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查永玲曾这样评价:“三十六行”系列雕像,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郑胜宁独到的构思和匠心, 每一件作品都讲述了一段普通百姓的生活,每一件作品都有着一个创作的故事,每一件作品都能全方位的欣赏。如此精妙的将生活雕刻成艺术,并让艺术脱变成文化,这正是郑胜宁所独有的艺术魅力。
作品《孩子,老师的生命》,郑胜宁创作于2008年,取材于当年的汶川大地震。当时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两胳膊各夹携着一个孩子,神情严肃而镇定,女孩拽着女教师的衣服,依偎在女教师的怀里,一脸惊恐,男孩背对观众,死死抱住女教师的胳膊,女教师匆忙中紧紧地抓住孩子的衣服,露出了孩子的背和屁股,表现出超常态的惊人力量和果断,这个镜头就这样被郑胜宁以黄杨木雕的形式定格在这一瞬间。浓缩了危难时刻人民教师挺身而出、舍身救学生的感人事迹,以及女性母爱无垠的人性本能。
作品《亲情》在2004年杭州西博会、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荣获银奖;《神医华佗》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精品评审会精品;《欢腾的草原》在2001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荣获银奖; 《刮骨疗毒》在2017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袁隆平院士》获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这一连串的奖项无不体现出郑胜宁的技法高超,他说过,雕刻作品时不应只是技术好作品就美,首先要去感受,感受到所雕之物的核心。用刀的力度和角度去感受,都是为了去雕刻出这件作品的内在而自然的美。懂比会在雕刻作品时便显得更加重要,否则,这东西便会变得死气沉沉的。以心御物,向世人展示木雕之美,他的这份赤诚之心,来自于那玉石般的坚持不懈,来自那发扬木雕文化的赤诚之心。

《红练舞当空》

《那一年》

《老子三宝》

锲而不舍,恪守传承
黄杨木雕艺术,作为一个传承性大于创新性的传统艺术,我们既要注重创新,也要注重传承。我们深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艺术的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的动力,所以郑胜宁在制作黄杨木雕时既继承传统的基础,也吸收现代雕塑的写实手法,注重作品的体感、质感和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他说道,创新要自己创新,不能只跟在人家背后,不仅创作的想法要好,质量同样要比别人好。
庄子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传承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一种责任,郑胜宁为了更好的传承木雕,他写了《根艺雕刻艺术述要》、《谈黄杨木雕现代人物的塑造》等著作来告诉其他传统木雕文化的传承人,传承不光是简简单单地因袭照搬古人的东西,也不是把明、清的风格当作唯一的传统,而是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颠覆许多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民间艺术世界。而且他也同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起,联合高校,开设木雕短期培训班,招收学徒,为挖掘更多人才,更好的将黄杨木雕这一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传承下去。他曾带领工作室积极进行非遗宣传活动,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参加各类展览会,展示黄杨木雕技艺,并且接受电视台、报社等媒体采访,被人民日报、钱江晚报、浙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杨木雕技艺,让世界感受中华之美。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而匠心精神,是一个手艺人的安身之本,是一个国家的生命之魂。谈到匠心,郑胜宁说道就是对自己做的事情有坚守,要锲而不舍,要精益求精。就他自己而言,从17岁开始到现在,每天握起刻刀他就觉得满足。他认为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行当,并且肯花功夫钻进去,就是匠心。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郑胜宁始终坚持在非遗前线,用毕生时间来传承木雕技艺,发扬木雕文化。不鼓噪于攮攮闹事,但独守于孜孜不倦,他择一物、终一生的恪守传承,是促进木雕文化不断延续的源泉,他继承传统基础且吸收现代元素的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延续和升华的保障。六十余载栉风沐雨,六十余载艰苦奋进。虽然郑胜宁已年过古稀,但是他并不服老,在艺术的创作上并没有停止脚步。他仍继续去中国美院雕塑系进修学习,跟着年轻人一起听课,他认为:“木雕是做减法,但艺术本身要做加法,不断给自己充电,活到老学到老。”正是有了像郑胜宁这样的匠心人物,黄杨木雕艺术才能够不断的传承下去,我们相信,未来木雕艺术定会在郑胜宁的带领下在国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
免责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编辑:rwdd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