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的一年:2021年中国科技亮点
对于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说,过去 12 个月是独一无二的一年。
在大流行仍在肆虐的情况下,科技自力更生成为焦点,带来了太空探索、量子科学和抗击 COVID-19 等前沿领域的进步。
今年在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张荣乔和孙军对“大红屏”并不陌生。当宣布任务成功时,巨大的显示屏会变成红色。
5月15日,当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安全降落在这颗红色星球上时,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擦干眼泪。这是该国首次成功的火星任务,也是深空探索的一次巨大飞跃。
天问一号于 2020 年 7 月 23 日发射升空,于 2 月抵达火星,并于 5 月登陆着陆器和漫游车。此后,火星车“祝融”号在火星上行驶了1200多米,目前正前往一个可能是古代海洋海岸线的地区,寻找火星演化的线索。
本月早些时候,张被列入《自然》杂志 2021 年十大科学人物名单。他说,这次登陆让他领略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磨一把好剑需要 10 年。”
孙军完全明白张氏所说的中国古语是什么意思。
孙是北京航天控制中心航天任务的总工程师,他从 1995 年开始和他的同事一起工作。“我们没有一行软件代码或计算机,更不用说现成的指南了,”他回忆道。 .
这一年,孙杨和同事多次见证“大红屏”时刻:空间站核心舱天河发射,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货轮两次发射,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号两次载人飞行-13,神舟十二号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地球,四次舱外活动和空间站现场课堂。
“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可以安全、自由地建造、控制、运营和维护空间站,”孙本月告诉记者。
与空间研究和工程一样,量子研究今年也继续保持势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的量子研究团队再次登上年度亮点榜。
去年,中国的量子计算机九章在 200 秒内完成了一个超级计算机需要 25 亿年才能完成的计算。
批评人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美国量子计算机解决的问题是否确实超出了传统机器的能力,而且九章也不容易通过重新编程来解决多个问题。
在接受新华社《展望周刊》采访时,中国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表示,团队用了20年的时间,在2020年实现了九丈的突破,今年实现了一系列概念和技术的创新,九丈2.0的到来,解决了各种问题。问题。
在 2021 年的“年度亮点”故事中,美国物理学会表示“USTC 的结果脱颖而出,因为它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据,即计算机最终实现了量子首要地位”,量子系统在给定的任务。“研究人员观察到异常的量子计算加速,这使得量子首要性的主张难以争议。”
随着太空和量子研究人员从多年的奉献中获得回报,中国疫苗生产商和药物开发商因与 COVID-19 争分夺秒而赢得了赞誉。
全年,中国在全球疫苗接种计划的同时,一直在推动大规模疫苗接种。本月早些时候,两种 COVID-19 药物获得紧急批准,这是中国首个获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COVID-19 病毒中和抗体联合疗法。
Sun 指出,自主创新永无止境。“核心技术只能来自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他说。“安全绳你最好自己拿着,不要交给别人。”
尽管紧张局势和疫情限制了国际合作,但中国从未忘记与国际社会分享成果,做出令人鼓舞的承诺。
该国兑现了使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并继续努力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疫苗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已向 1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 18 亿剂 COVID-19 疫苗。
今年3月,中国宣布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碟射电天文台,可供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使用。
12月1日,天问一号与欧空局火星快车成功进行在轨中继通信试验。由于祝融和火星快车的中继通信设备接口匹配并符合国际标准,天问一号和火星快车团队将在科学数据中继通信方面进一步合作。
中国承诺将其空间站打造成国际合作的开放平台。共有17个国家将参加中国空间站的实验,涵盖航天医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天文学。
免责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编辑:admin